西迁中的浙大,虽处在战乱时期,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,但却汇集了当时学术界的大家:苏步青、谈家桢、贝时璋、卢鹤绂、陈建功、王淦昌、束星北......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,永远镌刻在浙大发展史上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。
在这些灿若星河的大家中,“舒鸿”这个名字似乎让人有点陌生。苏步青等教授从事的是“传道,授业,解惑”,充实学生头脑,为祖国培育科学人才;而舒鸿,这位浙大的体育教授,则是锻炼学生体能,强壮学生体魄。
年轻时的舒鸿
浙大的教授大都有着让人惊叹的“背景”,舒鸿也不例外。父亲舒高第是中国早期著名的科技翻译家,曾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34年。舒鸿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。1919年,舒鸿赴美国勤工俭学,在以培养专业体育人才著称的春田学院攻读体育专业。在此期间,他师从“篮球之父”詹姆斯·奈史密斯教授,成为其当时唯一的中国学生。1923年至1925年,他又在克拉克大学攻读卫生学硕士学位。1928年舒鸿与乐秀荣、吴邦伟、蒋湘青被美国裁判会接收为正式会员,成为第一批被国际组织认可的国际级裁判。同时,他还是奥运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裁判。
原本打算在美国转读医学博士的舒鸿,因为同窗好友宋君复的一声邀请“国内缺乏体育人才,你回来吧!”毅然回到中国。1934年,舒鸿赴浙江大学担任体育教学工作。他的到来,使浙大的体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此以后,浙大有了篮球队、排球队、足球队,有了属于自己的运动场和游泳场。
1936年4月,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。这位外表瘦弱的校长,却对体育有着极高的热情。竺可桢曾对于大学培养的人才,提出了四项不可缺少的条件,其中“健全的体格”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。
竺可桢酷爱体育活动,与胡适有着一定的渊源。竺可桢在澄衷学堂读书时与胡适同班,由于学习过度用功,竺可桢的身体极度虚弱,胡适曾背后对人打赌说:竺可桢活不过20岁。竺可桢无意中听到这句话,惊出一身冷汗,从此发誓锻炼身体。每天清晨起床做早操,还经常进行远足和爬山等运动,渐渐地竺可桢的身体开始强健起来,这也发端了竺可桢对体育运动的热爱。
1936年柏林奥运会,舒鸿执法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场篮球决赛,中国人的名字,第一次写进了奥运会的历史。从德国载誉而归,竺可桢为舒鸿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。从此,舒鸿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都得到了竺可桢的支持。
现湄潭中学体育场
舒鸿极其重视基础体育教育,他坚持亲自带大一新生的体育课,为他们打好基础;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他,哪怕是画个跑道,都身体力行。
浙大在湄潭时的女子排球队
即使在西迁中,舒鸿也从未丝松过体育教学工作。1940年,浙大迁到贵州遵义、湄潭、永兴办学。在湄潭办学期间,舒鸿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体育教学的条件。现在湄潭中学的体育场,在浙大西迁湄潭时还只是一块平坦开阔的荒地,在舒鸿的努力下,这块荒地上建造起了一个包括足球场、400米跑道和观众席在内的标准运动场。1944年,一场规模空前的全校运动会在此召开。
如今大多数的湄潭人可能不知道,湄潭中学旁边的那个天然游泳场,就是当年浙大师生上游泳课的地方。一天,湄江河里出现了两个人影,走近一看是竺可桢校长和舒鸿老师,原来,他们是在为学生们寻找一片远离深潭,河底砂石光滑,水流相对平缓的游泳场。
浙大在湄潭开辟的天然游泳场
那时的湄潭民风淳朴,思想保守。可是浙大学生在舒鸿老师的带领下,不分男女,宽衣解带,纷纷跳入湄江河里,这一举动在小城湄潭引起了不小的“骚动”。在浙大师生的影响下,湄潭人也开始下河游泳。
在浙大老校友的记忆中,舒鸿是一位极其严厉的老师。游泳是浙大学生的必修课,舒鸿规定,游完50米方可及格。起初有些学生不敢下河游泳,舒鸿为了激发学生的勇气,就抱着一张课桌游入水中,将其置于一水浅处后,再将花名册放在课桌上,规定学生必须签到,否则以旷课处理。就这样,那些胆小的学生在舒鸿老师的“逼迫”下,也学会了游泳。若干年后,舒鸿的学生才知道,老师给他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。
西迁时,舒鸿向竺可桢提议,若学生体育未能达标将不能毕业。浙大定下的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的制度,成为全国高校的首创。
新中国成立后,舒鸿拒绝了台湾师范大学的邀请,继续留在浙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。1952年,全国院系调整时,他担任浙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主任。后来,他先后担任浙江体育学院副院长、浙江省体委副主任、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等职务。舒鸿将自己的毕生精力,都奉献给了中国的体育事业。